[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吴氏科第甲江南
作者:吴世渊    信息来源:中国台州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1-16 收藏|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位于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的吴氏大宗祠,是仙居县级文保单位。

吴氏先祖的墓域在仙居田市镇东山上。

对于江南人而言,“吴”是个亲切的字眼。

江南的文化,被称作“吴越文化”;江南人的方言,叫“吴侬软语”;三国时,江南地区属吴国境内。

吴姓,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关于该姓的起源,一说源于姜姓,一说源于姚姓,一说源于吴回(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帝喾手下担任管火之官)。还有种说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称源于姬姓——

黄帝后裔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为了让位给三弟季历,带着二弟仲雍来到吴越之地,建立吴国,他们的子孙,后来就以国号为姓。由此看来,吴氏族人算得上江南的原住民。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与发展,吴姓当下已遍及全国,人口数量位列前十。台州的吴姓同样枝繁叶茂,尤其在仙居县,吴姓人数排行第四,在当地是不折不扣的大姓。

一个姓氏家族在一地兴旺与否,能侧面反映其历史地位。仙居吴姓族人,确实在历史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厚仁、高迁是吴姓聚族而居的地方。

吴氏源流

吴氏大宗祠,坐落在仙居县白塔镇厚仁村下街自然村。这是一座幽静的祠堂,始建于南宋建炎年间,经历代修葺,现存建筑为明代风格。

宗祠粉墙灰瓦,正门摆放着两座不知年代的石狮子。从侧门进入,路过深深庭院,便可见到大堂供奉的祖先塑像,以及悬挂上方的匾额,书写着四个大字——“光禄大夫”。

祖先名叫吴全智,光禄大夫是他的官职。据《仙居吴氏东宅家谱》记载,吴全智生于咸通十四年(873年),是唐代“文简先生”吴翥的后裔,世居遂昌。唐末天下大乱,吴全智为避战祸,于光化元年(898年)迁至仙居下砾,也就是如今田市镇吴桥村往东一带,定居下来,他成为仙居吴氏的始祖。

几年后,朱温代唐称帝,建立后梁。开平二年(908年),吴全智考中进士,在梁朝历任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侍御史等职。他与妻子陈氏生有一子,叫吴陈,在后汉军中当副将,与后周郭威军交战时阵亡。

吴陈以后,三世、四世、五世均是一脉单传。五世祖吴奉生有四子,除了幺子吴纬过继给柳氏外,其余三子吴皓、吴经、吴设,分居上宅、中宅、下宅三地。此后,上宅的后裔迁居吴桥,中宅的后裔迁居东州;下宅一派的十世祖吴渭,生二子吴栝、吴桩,分居东宅、西宅,东宅即厚仁,西宅演变成高迁。再往后的吴姓子孙向外开枝散叶,大抵是从这四个地方走出去的。

为了纪念这些先祖,吴氏后人们将一世祖吴全智至六世祖吴皓、吴经、吴设,以及他们的配偶合葬在一起,墓域位置在田市东山上,每年清明,都有上千人前去祭拜。

吴延益老人在家门前翻看宗谱。

南宋二学士

祠堂上,“光禄大夫”的匾额旁,还悬有两块牌匾,一块书“宋龙图阁直学士”,另一块书“宋端明殿大学士”,分别代表了吴芾、吴坚两位南宋重臣。

吴芾,字明可,号湖山居士,仙居吴氏第九世祖。绍兴二年(1132年),吴芾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正字,由此进入仕途。他为人正派,为官不畏权贵,在朝野上素有清誉。

《宋史·吴芾传》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吴芾与秦桧是老相识,是年,秦桧把持朝政,奸佞之心毕露。吴芾不去巴结,反倒装作从来不认识此人。和官员们一同去拜会秦桧时,他只作个揖,就退了出来。他也因此遭到秦桧怀疑,被贬官到处、婺、越三郡去做通判。

谏官何溥赏识吴芾才能。经他推荐,吴芾担任了监察御史,之后迁任殿中侍御史。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被刺杀,南宋军队在采石之战中大获全胜。作为朝中的主战派,吴芾伺机上疏,建言皇帝御驾北征。当高宗的马车来到建康(即南京)时,吴芾又请求皇帝将建康作为首都,以稳定中原人们的希望。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

“视官物当如己物,视公事当如私事,与其得罪于百姓,宁得罪于上官。”这是吴芾常说的一句话,他先后在六郡任父母官,能按照各地风俗,采取或严或宽的政策,使得“吏莫容奸,民怀惠利”。他屡屡告老,最后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退休,十年后去世,享年八十岁。大名鼎鼎的朱熹为之撰写了《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碑》。

比吴芾晚出生一百多年的吴坚,是吴全智的第十三代孙,也是宋王朝第一百三十二位宰相。他受命于危难之际,时与文天祥分别任左、右丞相。文天祥在《指南录后续》中提到,元兵南下时,南宋朝廷中的大小官员都聚集在吴坚家中,可见其地位之高。

然而,如此大人物,史书却对吴坚鲜有记载。究其原因,只因他“降元”。古代士人注重气节,把文天祥、陆秀夫这般为前朝殉国的行为,作为至高的道德标准。吴坚的这一“污点”,让编写《宋史》的史官,未给他列传。

我们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元军兵临城下,宋室已回天乏力,决定“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而投降,吴坚、贾余庆等人受朝廷委派,赴元大都(即北京)献表请降。同时,摄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下诏天下州郡降元。吴坚“降元”,其实是集体行为,并非个人意志,何况作为朝廷重臣,他任性不得。

吴坚献表后,被迫随元军北上,当年病故。棺柩由其子护送回乡,葬于仙居县城西郊的西岙。今吴坚墓已被西岙水库淹没,永远沉于水下。

清代仙居名士王魏胜,曾作诗为吴坚鸣不平,首尾两句写道,“甘为南朝掷此身,挽回无力暗伤神”。“含冤千载谁昭雪,耿耿丹心贯紫宸”。

一家老宅的门前,挂着吴氏祖先的画像。

抗倭英雄吴时来

厚仁村东南方20里处,有一座三面绝壁的景星岩。明朝嘉靖年间,有位厚仁的书生,曾在景星岩古刹苦读三年不下山,他就是吴时来。

吴时来自小聪明,相传他七岁能诗文,有神童之称。一次野火烧山,其父吟道:“半块火可烧千仞山。”他接咏:“一粒谷能种万顷田。”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吴时来乡试中举,正春风得意,未曾想次年的会试碰壁。回乡后,他独上景星岩,在岩顶摘星楼旁的陡壁上,苦读三年不下山。皇天不负有心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殿试,他考中进士,被授予松江府推官。

正是倭寇作乱年代,吴时来上任的第二年,松江遭遇倭寇入侵。百姓纷纷入城避难,倭寇在后穷追滥杀。吴时来下令开城门,迎接了数万难民,并妥善安置他们。之后,他亲率数百名弓弩手出城,斩杀倭寇千人。这次“松江保卫战”,是明代抗倭史上的一次大捷,吴时来一战成名。

当上刑科给事中后,吴时来接连搞出些大动作。他把兵部尚书许论、宣大总督杨顺及巡按御史路楷给弹劾下台了。这三人,都是奸臣严嵩的党羽,许论削职为民,杨顺、路楷下狱。紧接着,吴时来又联合张翀、董传策,上疏弹劾严嵩。结果被严阁老反咬一口,三人入狱,吴时来被打得死去活来,就是没承认罪状。

从牢里放出来后,吴时来被贬到偏远的横州(今广西横县)。他的父亲和岳父先后去探望,都病死在那里。隆庆初年,他被召回京城,任工科给事中,向穆宗推荐了谭纶、俞大猷、戚继光等人,均被采纳。

吴时来并非完人,尤其在官场混久以后,也做过些糊涂事。例如,他被提拔为广东巡抚,走之前,举荐了手下的官吏59人,因而被吏部尚书高拱等人弹劾,回家赋闲了十六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他被重新起用,十五年(1587年),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明史·吴时来传》说他“晚节不能自坚,委蛇执政间”,被六人弹劾,他连连告老,还未出京城,就去世了。

历史对吴时来的评价誉大于毁,明神宗朱翊钧专门为他下了道诏书,表彰他一生的功绩,赞扬其夫人尹氏的贤德。

这份诏书,藏在厚仁村上街自然村吴洪良老人家中,由于年代久远,绢质有所损坏,使得一部分内容遗失了。“40多年前,村集体委托我保管,已经是这副模样。”吴洪良说,很希望有专业机构将这件文物修复。

吴时来的墓址在横溪镇大林村。据县志记载,该墓规格很高,只可惜,被盗掘过多次,目前被吴氏族人保护起来。

高迁现存十一座古民居,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

 

谱牒的遗失与重修

除了上述三位名臣外,据《吴氏宗谱》记载,仙居吴氏在历史上,出过进士60人,解元4人,举人16人。其中,唐光化元年(898年)至宋景炎戊寅(1278年)这380年间,入谱男丁共428人,就出了32名进士,时有仙居吴氏“科第甲江南”的荣称。这一数据虽然不一定完全准确,但仙居吴氏历史人物众多的事实不假。

如此世代官宦的名门望族,照理说,流传下来的谱牒、史籍、敕命书等,应车载斗量,可惜的是,它们都毁于混乱与战火。

明清两朝更替时,是仙居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一共出现了七次战乱。顺治五年(1648年),东阳人徐守平率众裹白布聚众仙居,和清兵大战三场被平定。吴氏家族在战乱中遭遇浩劫,这在《仙居厚仁吴氏宗谱》康熙重修宗谱引中有所记载,“凡吾家累世之传书、先宪之版籍,皆掠于兵,谱亦由是失”。

直到康熙四十年(1702年),吴家重新丁旺财聚,在下各的姑家,寻到一些谱,加之族中老人的模糊记忆,才勉强将宗谱拼凑起来。

此后,吴家先后修过六次宗谱,大多数毁于日本侵华战争和文革时期。1997年,东宅、西宅两地重修家谱时,能查阅的史料寥寥无几。

据当年参与修谱的吴旭简老人回忆,他们在淡竹乡上吴村的一个山洞里,找到了两套谱,一套是1912年修的42本,另一套是1947年修的32本,“1997年续修家谱时,就以这两套谱为依据”。

历史的传承,很多时候带有随机性,稍不注意,就转瞬即逝了。仙居的吴氏族人意识到这点,族人们正谋划着,在老祠堂旁建一座吴氏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同时保护厚仁、高迁两地的古建筑,希冀将吴氏文化系统全面地展示给世人看。

全市吴姓人口数量超14万人,其中,仙居吴姓人口超3.3万人,占全市总数近24%。

台州吴氏,自宋至清,都以仙居吴氏为大宗。

仙居吴氏的始迁祖吴全智,在五代梁时历官银青光禄大夫、国子祭酒兼御史等职,惜除《吴氏宗谱》外,尚无其它文献佐证。

在《台州府志·名臣传》中,收录台州吴氏4人,除了吴芾和吴时来外,还有一位吴廉也是仙居人,惟吴执御是黄岩人。

吴廉中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历礼科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四川参议等职。任谏职时,疏劾权贵,论罢佞幸,“直声动朝廷”,其“性介耿,不能俯仰逐时好”,平日自奉粗粝,好为周恤救穷。

吴执御天启二年(1622年)考中进士,授济南推官,执法严正,人号“吴靖街”。阉宦魏忠贤势焰赫天,趋者若鹜,而执御一毫不顾,崇祯帝亲笔许为“清介第一”。继任刑科给事中,“犯言敢谏,清裁绝俗”,朋奸权党因之恨其入骨,将他构陷入狱,并遣刺客夜间入狱行刺。执御临危不惧,读书如故。刺客不忍加害而去。出狱时,倪元璐赠诗有“顶门一下是阳刚,七十谏书飞血光。政事堂堪名偃月,累臣志不在飞霜”之句。

悲剧性人物吴坚,任宰相时南宋朝廷已是奄奄一息,做宰相的时间也仅三个来月,站在封建正统立场而言,他属晚节不保,故而不但《宋史》无传,即《台州府志》《仙居县志》都没有他的传,致使其生平事迹知者寥寥。

台州吴姓人物,可称道者还有不少,略举如下:

吴芾子吴津,博通群书,善文工诗,政事详练,决狱如流,志趣高迈,服用俭约,历官至朝奉大夫。某年仙居遇灾,百姓流离,其父吴芾思欲赈济,而家无积蓄,适吴津自绍兴府通判任上归省,即将历年所得俸禄数千斛尽数救恤乡民,解了百姓的燃眉之急。

临海吴子良,宋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历国子学录、司农丞,秘书丞、淮东提举、湖南运使、太府少卿等职,为文意新语工,韵趣高远,文墨颖异,超越流辈,为学不立门户,融通众说,立身刚正,不畏权贵,殁后刘克庄挽诗誉为“他日史官如立传,先书气节后词华”。

明临海吴珏,登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初授绩溪知县,政绩颇著,巡抚王恕称其“持己无一毫之玷,量田有万世之功”,继历监察御史、梁山知县、巴县知县、赣州知府等职,俱有政声。

天台吴世溥弘治初任黔阳知县,“爱民如子,……垦田蠲税,赈饥民,筑城社,修桥梁,修学宫,……士民翕然向化”。后升吉安通判,亦清介多政绩,离任后,民为立《去思碑》。

关于台州吴氏之支系,除仙居吴氏外,还有临海“台临吴氏”、“桃渚吴氏”,黄岩“湖头东吴氏”、“前吴留馀堂吴氏”(皆仙居吴氏分支),天台“南溪吴氏”等。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365比分网址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吴焕先烈士墓
    家风与六道
    清明节吴伯雄宗长家族和吴馀忠宗长家族
    清明遥寄先祖吴芮王祠
    巴中白衣古镇琉璃牌坊见证吴氏一门荣光
    大元吴氏物质文化建设
    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的缘
    壬午马年欢聚迎春, 吴氏四代歌舞创新
    炤公墓重修陵园落成庆典暨冬至祭祖
    古井镇文楼吴氏宗祠 新会现存最高祠堂
    浙江瑞安渤海郡吴氏归宗碑
    吴氏诰命圣旨背后的故事
    姓氏文化:滕州吴氏
    福州螺洲镇吴氏公祠少司空
    德裕堂吴氏:行商乃习儒
    再见厦门——厦门行记
    瑞安吴氏归宗碑
    《至德》三字经
    那片红土地呵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
    建义学校 千古留芳名
    庆祝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四周年
    川西吴氏吴家槽清明联谊会机构简介
    七月半吴家烧包封的传统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