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大元吴氏物质文化建设
环境与文化两手抓 打造千年文化村 ——大元村治理之我见
作者:吴江林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2-3 收藏|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吴百朋曾孙、曾任明末新昌知县的吴之文,在其《赠枢密院使文立公传》中写道:“公偶以公务莅吾乡顾南山曰此山自岷山发脉秀拔如芙蓉峰甲于一邑其间可卜居也”,这清楚表明了大元建村,乃开基始祖吴造的英明决策。始祖之所以选定大元村为繁衍后代之所,实是因为他看出了此地乃风水宝地,利于后代生息,荣华发达。而事实和历史也充分验证并实现了始祖的预期。先发展出大元周围吴氏十八村,后全县东西南北中,均有大元吴氏后裔,并发展至东阳、浦江、武义等远近各县。至今已繁衍近40代,据2000年统计,义乌吴姓人口达6万余人,吴氏后裔,忠贤辈出,名人荟萃,为社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然而,时间到了21世纪之今日,大元村的整体环境,大元人赖以生存的风水宝地,却受到了令人痛心的破坏。这种破坏,有的甚至已永远无法恢复!

    这些破坏,表现在:一,村东北角,大片良田被毁,紧依村庄,建成变电所,高压磁场,电网纵横。周围土地尽皆贬值,无法利用,损失惨重。影响身心,危害观瞻。二、村北尧山,虽然不高,却有南北山峰两座,是周围制高点,对村落环境形成护卫。吴百朋尚书以尧山山名作号,可见其对此山的喜爱和看重。可如今却已夷为平地。三、村中心的“吴氏大宗祠”,已有四百余年历史。宗祠是宗族的象征,家族凝聚力之所在。古语云:“家族兴,宗祠旺,家族衰,宗祠败”。宗祠象征着宗族的命运!而吴氏大宗祠,规模之宏大,构造之考究,县内无双,弥足珍贵!本是吴氏十八村世代后裔心中“圣地”,精神家园,如今也不复存在。此外,高速公路自西南而来,西北而去,斜压村落,也对村落环境产生一定影响。

    上述种种,全方位地对村落构成压迫,造成村民的居住环境恶化,村落前后左右均被束缚,难有施展之余地,大元村的生存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

    如何缓解大元村的生存危机,给我们备受创伤的家园一个尽可能的恢复?如何在现有条件下,给大元人一个较好的生存环境,还大元村一个生息乃至复兴的未来?

    在此,本人立足于大元村整体环境保护及历史文脉传承之需要,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设想和方法,以求环境改善之机,并进一步谋求新的发展之道。具体为:广植树,巧布水,复古建,留古迹。在立足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基础上,加强文化发展,以打造“千年文化村”为目标,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广植树:

    传统理论认为,地之有树木,犹人之有衣冠,可以庇祖灵,荫后嗣。广植树木,可以“护形固气”,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大元村的植树,更有其特殊的迫切性与针对性。具体包括:

    其一,针对村东北部的变电所,宜在四周植高、中、矮各类树种,种植不少于10米宽度的林带,构成绿色屏障,尽可能对变电所的光、磁侵害予以消解,减少其白色污染、光磁影响。(建议此工程由变电所承担)毋庸讳言,大元人必须强化环保维权意识,对于变电所的光磁、白色污染等问题,应向相关部门积极反映、交涉,使之认识到存在问题,获得应有补偿,合理加以解决。

    其二,在尧山原址,退地还林,建造绿色屏障。尧山本是大元村坐北朝南的天然屏障,既已被平,难以恢复。那么可以做到的,只能是把部分面积交还给大自然,用以建造林带。以乔木为主,使其若干年后有一定高度,起到屏障的作用。且林地必须达到一定面积,具有规模。树种应是非落叶树种。也可以是多种色彩的,如红杉。形成特色林带,既有屏障作用,又有观赏效果,成为大元村的重要自然景观之一。建议尧山的林带结合“吴氏文化公园”一起建造,其屏障的作用当更明显。

    其三,在村西,沿高速公路,栽种速生乔木,形成遮蔽,消解其对村落的影响。

    其四,村落内部的植树,更是重头戏。树木乃是村落的见证物,古树是历史的象征。大元村曾经拥有多棵古樟、古柏、古桐。应该结合旧村改造,合理种植。可以选定大元村的“村树”,并配以其它。

    巧布水

    水是生命之本原,诸生之宗室。古人选地营造,“未看山,先看水”,可见对水的重视。又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水的意义十分丰富。

    大元村前面的南山,重峦叠嶂,山体深远,水源充足。早年的大元村,充分地得益于南山坑溪的来水,环村绕宅,浆洗饮用,灌溉田亩。建了“万工塘”、“大庆”、“南山”三座水库后,水量更为丰沛,且水质良好。除了用于传统农业、旅游观光以外,还应在大元村的环境建设上发挥作用,充分利用水源优势,建好大元水系,美化村落。

    其一、环村水系。水系讲究环抱。水流对村落形成环抱,就是所谓的“有情水”,对实用与审美都有意义。

    其二、村内水系。大元村内部水系密布。就以“大门头”看,一条流水环绕“明堂”一圈,然后往北流去,确是“有情”的吉水。这估计是吴百朋尚书的特意设计。应合了“九曲明堂,当朝宰相”的古谚。我认为大门头的这一“明堂—沟渠”结构必须予以恢复(称为“环水明堂”),是尚书府整体建筑的一部分。它体现了一种“水文化”,我们祖先的智慧。

    其三、村外水系。主要是指村外田野山坡上的池塘、水渠。无水不活,有水则带来灵气。这些自然形成的山塘、水塘,有它形成的逻辑,有它自己的历史,也有它的存在价值。譬如村东北的“荒(读ho)塘”是一口水面较大的水塘,它位于尧山的东面,与尧山相呼应,构成“尧山镜水”。村东南尚存的上下“马塘”,中间一条塘塍相隔,仿佛两颗珠联璧合的小明珠。这村外水系,所剩不多,应当保护。

    复古建

    古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人类精神的圣殿。它记载着前人的足迹、前人的所思所想,并昭告后人,我们从何而来,去向何方。是铭刻历史的丰碑,心灵的栖息之地。毁坏了古建,就等于抛弃、中断了历史,等于失去了自己的灵魂,会感到不安与惶恐,从而失去信心和自豪,甚至丢失美好的信念和道德。古建的文化精神意义不容忽视。

    大元村的古建筑十分丰富,本人在《大元:吴氏文化的底蕴与魅力》一文中有较详细叙述,此处不再重复。古建筑既有心理的精神的价值,还有环境上的意义,因为古建筑在建造之初,就有多方面的讲究,从而给周边环境带来益处。

    大元村应该恢复的古建很多,着重讲两处:吴氏大宗祠与尚书府百尺楼。

    吴氏大宗祠建成已有400余年历史,不仅属于大元村,还属于吴氏十八村,甚至属于整个吴氏婺派宗族。恢复大宗祠,就是承认吴氏婺派的渊源,恢复大元村的宗族发祥地的历史地位,为吴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坚实的根基。

    重建大宗祠是民心之举,必然会得到吴氏子孙的响应,也符合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经费可以通过政府支持、民间募捐的方式解决。

    尚书府也应列在重建范围之内。由于工程较大,可先考虑重建百尺楼。百尺楼原先为吴百朋尚书所建,原为“文昌阁”,高达百尺,是当年大元村的“地标式”建筑,对此留下诸多传说,颇具历史文化价值。建议尽快在原址重建,可作为文化、教育功能定位。大元村目前最缺的是有一定高度的地标式建筑,可建成塔式楼阁(参考滕王阁),高度按鲁班尺一尺46.08厘米计,楼高百尺则为46.08米,较为适当。(吴百朋、百尺楼,名字中均含“百”字,故应遵循,其为吉数。且“百”字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所赐)。百尺楼建成,将成为大元村重要景观,远近村落及高速公路瞩目之景物。建造百尺楼对大元村意义非凡。(百尺楼为吴百朋所建,又为吴百朋所拆,建必有其理由,拆也有其无奈。如能在400多年的今日,在其后代手中重建,实为奇迹,可喜可贺,将告慰吴尚书在天之灵,也将使广大吴氏子孙欣慰)可通过招标拍卖冠名权方式进行,相信会得到广泛响应。(招标冠名限于吴氏子孙范围)

    另外,大元村原先拥有8座牌坊,建议选择恢复5座以上。

    留古迹

    古建也是古迹。但此处所说的古迹,主要指那些一时无法恢复的古建。这些难以恢复的古建,也仍然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源。

    例如,大元村原先有东南西北四座门:麒麟门、还金门、祥来门、涌金门,这些门基本不存。故可在此四门原址设立碑铭,以保留历史记忆。

    又如,大元村原有“一府八院”,“一府”为尚书府,“八院”为:上院、下院、枢密院、昭院、中心院、马坊院、花院、前院。这“一府八院”与金华府的“一府八县”同音,具有文化寓意。旧村改造以后,这“八院”怎么处理?最好应该留下路牌名称,同时在村内广场(如果有)处,设置“大元老村简图”,将老村的结构布局绘制下来,传之永久。

    再如,村内的古井,也应保留和保护。相传“黄帝作井”。井是乡土的象征,无井不成乡。要建造千年文化村,没有古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在重要古井处,应设立标记。

    总之,应当加倍地珍视、珍惜大元村的古建、古迹,应该在我们一代人手里尽力加以保护、保留、恢复,并尽可能多地留存给子孙后代。这是无法以金钱计算的财富,将给大元人更多的文化自信、自豪,更多的宗族自尊、自爱。激励吴氏后代,为大元村复兴、为吴氏文化的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认为,目前正在进行的旧村改造,不只是为了给每家每户一个现代化钢筋水泥的居所,而更重要的是要把居所、包括人的身心,安放在历史人文景观与自然生态景观交融的美好大空间中。因此,环境整治、保护,应放在大元村旧村改造的总体框架中加以考量。不为改造而改造,不因改造而隔断历史文脉,破坏环境。通过改造,使大元村更上一层楼,呈现全新美景!

    不要把大元村看作仅仅是属于大元村的,要考虑其吴氏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设计大元村,意识要超前,把大元村作为一个小城镇来考虑和规划。以前曾有中国中学,南山中学。现在连小学也撤销了。应考虑恢复学校教育等元素。

    大元村旧村改造与环境保护,千头万绪,百废待兴,事情繁杂,任重道远。有些事今天能做的,就尽快做,暂时不能做的留给以后做,但也必须给以后做留下空间,并努力创造条件。要做以上这些,经费不是主要问题,重要的是要有只争朝夕干事的决心,及早筹划,以打造“千年文化村”为目标,把大元村建设成为义乌东大门的一颗闪亮明珠!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365比分网址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浙吴会首届吴氏谱牒与吴文化研讨会的缘
    壬午马年欢聚迎春, 吴氏四代歌舞创新
    炤公墓重修陵园落成庆典暨冬至祭祖
    古井镇文楼吴氏宗祠 新会现存最高祠堂
    浙江瑞安渤海郡吴氏归宗碑
    吴氏诰命圣旨背后的故事
    姓氏文化:滕州吴氏
    福州螺洲镇吴氏公祠少司空
    德裕堂吴氏:行商乃习儒
    再见厦门——厦门行记
    瑞安吴氏归宗碑
    《至德》三字经
    那片红土地呵永远铭刻着他们的名字
    建义学校 千古留芳名
    庆祝瑞安吴氏文化研究会成立四周年
    川西吴氏吴家槽清明联谊会机构简介
    七月半吴家烧包封的传统
    吴地民谣《小红旗》
    与吴季重书
    辽宁省瓦房店市长兴岛镇龙口村吴家桥屯
    钦颁《太学训饬士子文》
    御制《圣谕广训》序
    训饬士子文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