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微信订阅] [手机版APP]
365比分网址公益性民间网站,传承优秀文化,发扬吴氏精神,请您阅读:
四川三台吴氏大宗祠
作者:吴金芫 吴明正 吴…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7 收藏|社区|留言|评论|微博|交流|字体: | 投稿


 

四川·三台吴氏大宗祠位于四川省三台县观音场(现名西平镇)东门外,属清代乾隆初年修建的古建筑群,是蜀中闻名的“吴家祠”

 

据考证,吴家祠始建于清乾隆初年。祠堂坐西北向东南,系由正殿、武圣殿、观音殿为中轴线,以两侧对称的4间偏殿和走廊,组成对称式,走马转角楼的三进四合院建筑群。长105,宽50余米,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

 

四川三台吴氏大宗祠吴氏后裔,属“湖广填四川”来的福建客家人,至今住居还保持有南方的古味;其祭祖仪式和家族称谓还保留有闽南的语音和习俗。

雨师洒道,柳风迎人。抬眼望“吴氏宗祠”金匾辉煌,光彩照人,雍穆有礼的古祠,雕梁画栋的殿堂,古朴敦厚的气息,更显示出此间主人的高雅。来到金匾下,只见两块约一米直径大的圆石,铺于大门的左右地面上,据宗祠长者讲解,才知道本祠形象是一只蚾蟖(蜘蛛),两块圆石是蚾蟖眼睛,再看大门的左右照壁下面是三层青条石衬托着万字格的壁花,青条石面上是精工细作古朴大方的浮雕;左照壁上是喜鹊闹梅与白鹤闹松浮雕,情趣盎然,暗喻寿喜;右照壁上是碧绿见底的湖水,可见湖中鱼儿嬉戏于藻萍之间,岸上绿草如茵,一只娇憨的梅花鹿扬蹄迈步在百花丛中,这副浮雕暗喻福禄及年年有余。大门上一副楹联:“福建龙岩遗香远,梓州敦睦世泽长。”这副楹联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八世孙金芫编撰的。这副楹联道出了吴氏宗祠敦睦堂始祖的渊源。门厅的内外空悬着四截瓜筒,上面的镂花在黑漆的木柱,玛瑙色的片枋陪衬下富丽堂煌,古朴典雅,显示出280多年前民间艺人的精湛技艺。

 

绕过操手回廊,来到前厅门外,迎面一块金匾“千枝挺秀”映入眼帘,一副楹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万古江南。”道出了吴氏先祖吴泰伯,默承先志,三让王位,逃避到荆蛮艰苦创业的高风亮节。

 

步入前厅,一路青石板镶嵌的路面,一块石板比一块石板宽,一块比一块长,这是祖先给后辈人的一种暗示和教育。暗示后辈人勤俭持家,艰苦创业,后面的路越走越宽广;教育后人要兢兢业业,戒骄戒躁,后面的路还很长远,要不断开拓进取。前厅的圆柱上一副楹联:“系出延陵溯先世家风芬流潼伍,派沿龙岩缅客家兴盛望重敦睦。”前厅正面一块金匾“万古蒸尝”四个金字,据老一辈的族人介绍,这四个字最初是四川富顺县的吴氏族人请当地一位叫赵翰林的人写的,老匾毁于文革期间。现这匾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七世孙,85岁高龄老人吴茂祥手迹。前厅整个布局是:三间正厅配两厢房。屋脊包括整个祠堂屋脊,四个角是鳌鱼,正中是双龙戏珠,配上两侧的镇宅兽。四面屋脊中间是斗大的“福禄寿禧”四个字;前厅内部均为雕梁画栋的装饰,外加四周廿四孝的壁画,还挂有几幅历代名人拜赞吴氏先祖的赞词、墨宝,更显出富丽堂煌又古色古香的风味。

绕过左右偏殿,来到大殿门前,“敦睦堂”金匾,光彩照人。敦睦堂三字言简意赅,这是本祠始祖中旌公教育后人,为人处事的根本;“敦睦”,为人要敦厚忠实,对人处事要和睦谦让,这是祖先给后人留下的千古遗训,应该把它作为警世的座右铭,代代相传,鞭策自己。这块匾,老匾是清朝云南监察御史吴鸿恩所赠。现在这块匾是本祠始祖中旌公第九世孙维邦,用泰国进口红木精雕细刻而成,价值不菲。

本祠始祖吴公中旌字求俊,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九月初八日申时生于福建省龙岩州小池堡何家坡村。中旌公昆仲六人,公为季子。中旌公之父见其公于康熙五十六年率领子孙数十人,由福建龙岩远迁,来到四川省富顺县在沱江岸畔尹市坝史家街(现名富顺县黄葛镇)一带创建基业;见其公命三子中木,季子中旌北迁独创家业。于是,中木、中旌二公北迁至川北潼川府三台县城郊居住。先佃业于东门外,再佃业于北门外,继而买业于三台县西路观音场(现西平镇)东门外,业主颜氏150余亩坝地全由中旌公买下,后来五个儿子各分30余亩,越年又置业于中江县。清乾隆初年立祠“敦睦堂”于三台县观音场东门外。民国初年,中旌公派下已有田土几千亩,在三台县已称巨族、望宗。

中旌公胞兄中木公之后裔,后来迁居成都双流县、金堂县、广元县三堆坝、昭化等地。惟有中木公晚年随季弟中旌公一起生活,死于观音场,葬于观音场北门外山腰。中旌公后裔年年扫墓,四时祭祀,痛惜,“文革”期间破“四旧”,立“四新”,倒碑毁墓,中木公坟墓变为废墟,近年已高楼林立。

所幸,中旌公夫妇坟墓还在,碑碣虽早已毁去,近年来中旌公后裔又捐资重竖碑碣,再修墓道。中旌公所立“敦睦堂”,也几经毁坏,现在才初步维修完工。

再看大殿左右匾额,左边“源远流长”四个金字,此匾是解放前国民党新编十八师师长吴方正所赠。右边“礼让”这块匾,概括了吴氏先祖吴泰伯、吴季札两位千古圣贤,三让两家天下的美德,是民国初年三台县县长吴邺祥所赠。老匾还有吴邺祥手书的匾序,序文:“本年秋,巡视粮政,始克晋谒祠宇,见文质彬彬,雍穆有礼,克绍宗风,因书此语致盛,而垂不朽焉!三台县长吴邺祥。”

 

大殿两边的楹联是:萍藻虽薄物,呈使主祭,此慨兮,闻惊兮,见昭忠,岂碍涧溪懋;黍稷何厚馨,献奉后生,折矩乎,周规乎,明德行,方增堂构色;这副楹联的大意是:虽然呈献于祖宗灵前的祭祀品是一点些小薄物,但只要承祭者心诚意虔,也能使人感慨万千,惊喜不以,祖先英灵也会时时护佑,使承祭者兴旺发达,象涧溪之水源远流长,终成波澜壮阔。下联大意是:稻梁菽麦黍稷虽然,没有永久的香味,但民以食为天,谁也离不了它们,人们在吃饱喝足后,一定要循规蹈矩,修身养德,这样才能为祖宗增光添彩。

跨进大殿,只见大殿里边,庄严肃穆,灯烛辉煌,神龛前锦幔绣幕高挂,彩屏张护,香烛辉煌,上面正中“至德光昭”金匾耀眼夺目,金匾顶上是精工镂雕的二龙戏珠图案,神龛上供奉着吴氏肇基之祖泰伯、仲雍及历代高曾祖神位,主神位四周是泰伯、仲雍后裔神位,呈众星捧月式,昭穆有序地排列在主神位周围,两边还挂有几幅先祖遗像,特别是本祠始祖吴公中旌夫妇遗像栩栩如生,庄严肃穆。这套像距今已近三百年了,是中旌公九世孙声伟几代人收藏着的。

大殿的左边是武圣殿,殿堂巍峨,金碧辉煌,正面匾额是“义薄云天”四个大字,楹联是:“异姓尚能德弟兄,同胞何苦急相煎。”含意是:古人异姓尚能结为生死弟兄,何况我吴氏后裔一脉相传,更应该紧密团结,不可分裂。这副楹联是本祠始祖中旌公八世孙金芫编撰的。

右边是观音殿,殿内香烟袅袅,庄严肃穆,锦幔高挂,彩屏张护,灯烛辉煌。“慈航普渡”匾额镶嵌在殿门上端,两边楹联是:救苦救难救众生,保福保贵保平安。观音菩萨左手捧净瓶,右手执杨柳枝,慈眉端庄,栩栩如生,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灯烛香火四时不断。

左右偏殿的布置:解放前,左边偏殿是本家族停男丧的,右边偏殿是停女丧的。左右偏殿为对称式拱圆门,平常是作客厅用。左右偏殿的后面是两间教室,在清朝末年吴氏宗祠兴办义学,学校名称是“吴氏俊予”小学。最初,由本地吴、王两姓巨族联办,不到两年,因王姓无力再联办,就退出联合,由吴姓单独承办,直到解放前夕才停办。

从几年前毁去的旧墙上学校的榜文,可了解到本祠兴办义学的一些情况,上面阐述了义学面向平民子女的办学宗旨,是研究清末民初三台农村教育的文史资料。

从吴氏家族的古老族谱及很多古文物看,吴氏家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客家文化史,吴氏家族在中国近代客家文化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正本清源  子孙昌盛  繁衍有序

一、古吴源流

吴泰伯始祖生于公元前1244年,卒于公元前1152年,原姓姬周族人。是周部落首领古公长子,原住地在陕西岐山周原。灭商建周的文王是他的侄子,武王是他的侄孙,三让王位。太伯偕二弟仲雍远奔江苏无锡,我们吴氏的始祖泰伯的墓在江苏无锡鸿山,在江苏无锡梅村建有泰庙,每年正月初九庙会,盛况空前。直至今天,海内外所有吴氏宗亲认祖归宗都以江苏无锡梅里为大宗,吴文化的根本在陕西岐山周原,吴文化的源在江苏无锡,吴文化的中心在苏州。吴姓的开姓始祖是泰伯,吴姓的传世始祖是仲雍。

二、本支吴姓由来

本支吴氏开基祖十二郎公乃泰伯祖八十四世孙,于宋宝佑五年(1257年)来龙岩小池儒炉开基,宋德佑一年(1265年造建房屋一座),祖先为建立大明朝有功,封官不做,明洪武五年(1372)朝廷敕匾“官宅坊”,以别于普通民居而受官家保护。

兴甫公七世孙道中曰:“十二郎府君,迨宋度宗咸湻(chún,同淳)二年,由(漳州)华崶社迁居龙岩州寓余炉社,官宅坊,是为龙岩始祖,越五世祖兴甫公,又卜宅於大池社,生子二,长曰胜旻,次曰智和。胜旻生四子:友宗、友诚、荣茂、珦兴,分为四房。智和生四子:祖贞、祖瑄、祖瑛、祖璟、亦分为四房,取矿煽铁家称富有,遂立为吴氏八户。“福建龙岩吴氏八户”由此而来。其谱上并按中国古代乐器的“八音分类法”进行了分类,友宗、友诚、荣茂、珦兴分别为金字集、石字集、丝字集、竹字集,祖贞、祖瑄、祖瑛、祖璟分别为匏字集、土字集、革字集、木字集。

 

兴甫公派下十三世孙一绅公,字见其,石字集后裔,生六子:长曰中扬,次中魁,三中木,四中贵,五中赐,六中旌。一绅公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响应清政府四川移民,命长子中扬世居龙岩,偕五子由闽入蜀。中魁、中贵、中赐徙住四川叙州府富顺县,下南路尹市坝置业兴家。三子中木迁潼川三台县,子孙旋移昭化、广元之三堆坝及双流。中旌公徙三台之观音埸,独创鸿基,继又置中江县业子孙繁盛振振。

中旌公生八子:长介祯、次介禄、三介 (无后成人亡故葬资州明心寺)、四介福、五介禧(无后葬老宅左)、六介 (无后)、七介礼(因三子、六子早卒,则七介礼俗称“五房”)、八介祥(俗称“幺房”)。

三、中旌公后裔迁徙图

 

 

①为吴氏先祖古公亶父先辈世居之地,原陕西豳州,现陕西彬县。

②为泰伯、仲雍让位季历出走之地,今湖南衡山萧湘一带。

③为泰伯、仲雍南迁江苏无锡建立氏族国家“勾吴”之地。

④吴氏祖先辗转全国各地为官并落脚河南开封府。

⑤一百零九世念一郞(吴纲)于1225自河南开封府迁福建省漳州华崶社。

⑥一百一十世十二郞于1266年自福建漳州府华崶社迁龙岩州龙门里。

⑦一百二十六世一伸公于1717年率子自福建省龙岩州迁四川省富顺县下南路尹市坝。

⑧一百二十七世中旌公于1726年从叙州府富顺县下南路尹市坝迁潼川府三台县观音埸独创鸿基。

四、重庆、四川吴姓各地部分祠堂、会业名称

1.川东重庆府立祠“明禋堂”,清康熙年间。

2.川北蓬州立祠“追养堂”,清雍正年间。

3.川东铜梁县立祠“集义堂”。

4.川南富顺县“忠孝传家堂”。

5.川南富顺县洪合乡立祠“崇本堂”。

6.川南富顺县黄葛乡吴氏中心祠。

7.川南富顺县下南路尹市坝史家街“四容会”、“五福会”。

8.川北蓬州立祠延陵祠、“光裕堂”。

9.川北潼川府三台县观音场立祠“敦睦堂”、“友庆堂”、“笃庆堂”。

10.川西绵州安县花荄立祠新“明禋堂”。

11.川北潼川府三台县刘营有祠一所延陵祠“渤海堂”。

12.川南犍为县金井乡吴氏宗祠。

13.资阳县观音乡吴氏宗祠。

14.都江堰市、大观、安龙、石羊等镇乡、清明会。

15.川西简阳石桥镇吴氏宗祠。

16.宜宾(待联谊)。

盛世修谱千秋业  至德家风万代传

一、四川修谱情况

重庆和四川的吴姓派系,据考证,90%的宗亲属吴宣公或吴兴甫公的后裔。据旧谱载:宣公有三子十八孙七十七曾孙;兴甫公有二子八孙三十余曾孙,宣公是中华吴氏开姓始祖泰伯、传嗣始祖仲雍69世孙,兴甫公是89世孙。宣公生于唐朝末年,兴甫公生于元朝末年。在明末清初国家掀起移民高潮,史称“湖广填四川”,在这次大移民运动中,宣公、兴甫公后裔大批从湖广、闽、粤、赣等省来川创业。据考证,在川人口不下30万人,分布全省及重庆市50余县市,有十多处祠堂及家庙,也有很多支派续修了族谱,但四川《吴氏统宗谱》却至今无人创修。先祖遗训:族谱20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50年一统修,三世不修谱,视为不孝。20117月,敦睦堂曾向川、渝等地吴氏宗亲发出倡议,拟创修《四川吴氏统宗谱》,以明根本,清源流,为达到正本清源,子孙昌盛,繁衍有序。

二、中旌公后裔修谱情况  

入川后,中旌公一脉族谱经过五次大修:

()清道光二十三年续修族谱,主编吴文炳。

()清咸丰十一年续修族谱,主编吴永浵。

(三)《福建龙岩吴氏八户谱》

该谱于清光绪六年,川北顺庆府蓬州延陵祠光裕堂创修的,距今已130多年历史。其谱先由清咸丰年间举人、同治年间进士吴鸿恩主笔;后由吴道开(字先之,号展如,兴甫公十九世)编辑,吴道善(字得之,号心如,兴甫公十九世)校订,光绪六年于川北延陵祠(现四川南充市蓬安县)出刊。该谱共四卷,敦睦堂现仅收藏后三卷。族谱主要内容有:吴氏先代本源图;吴氏宗源图;延陵吴氏世系图;福建龙岩八户世系图。兴甫公派下十六世有朝、振、永、志、国、泰、永、中、映、啟、鸿等字辈。此谱亦仅记录于兴甫公十六世。

(四)民国时期(1929-1931年),敦睦堂吴氏续修谱,主编吴玉芝。

() 2003年,续修《吴氏族谱》。

该族谱是在四川省三台县观音场敦睦堂1930年老谱的基础上,参照1843年(道光廿三年),及1861年(咸丰11年)敦睦堂老谱和1880年(光绪6年)蓬州延陵祠光裕堂老谱编修的。许多有用的历史资料全部收入新谱中,并整理编写了称谓对照表、族人统计表、朝代公元对照表、吴姓联宗班次对照表,作为阅读辅助材料。新谱对老谱的明显错误进行了更正,老谱与国仁、金芫整理的手稿不一致的,以金芫整理后的手稿为准。国仁德高望重,不顾年迈,率领堂弟金芫历经10多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作续修族谱的准备工作;国仁仙逝,堂弟金芫继承遗志,前赴后继,续修族谱。组谱后期,文字部份由吴顺明录入电脑,班次图表由吴明正录入。

祭祖仪式弘扬传承

吴氏宗祠的吴姓后裔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嫡系裔孙。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是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壬辰年清明节在陕西省黄陵举行的祭祀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仪式中,所用的仪式与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是如出一辙,完全一样。由此可见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确实是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当之无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批准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分为:堂祭三献礼、墓祭三献礼、家奠三献礼、典主三献礼、迎神三献礼、庆寿三献礼等。其礼节有:二礼六拜、四礼八拜、三跪九叩;有迎龙神礼,迎祖灵礼,饮福酒礼,送神礼,礼如桂宫之式;奏乐有:鸣金三次(每次九响),击鼓三通(每通九响);还有大乐、细乐之分,大乐为锣鼓齐鸣,细乐为唢呐、管弦丝竹齐鸣。

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程序是:排辈就位后由主祭生(官)、陪祭生领祭,其余为众裔孙同祭,分为初献、亚献、三献。初献礼,除上香供及各种供品外,就是全猪全羊。诗赋方面是初献歌诗;亚献读文,三献讲书。歌诗是歌《诗经》中的《小雅·小旻·蓼莪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原称《诗》,汉以后才称《诗经》,它保存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据作者对30余姓氏的实地考察,有百分之八十的姓氏没有举行过祭祖仪式,有极少数姓氏虽举行过祭祖仪式,但并不是象吴氏宗祠祭祖三献礼这样的仪式。而是简单的叩首、跪拜就完事。要象吴氏宗祠祭祖仪式这样的祭祖极为少见。象吴氏祭祖这样歌颂《诗经》中的《蓼莪诗》更是世所罕见。《蓼莪诗》是一首千古绝唱的孝经,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用的。所以,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是源远流长,传承久远的孝道文化。

吴氏宗祠祭祖仪式的第二项是读祝文、祭文。祝文分:春省祝文、冬蒸祝文、喜庆祝文、始祖祝文、左昭祝文、右穆祝文等。祭文分:堂祭文、墓祭文、家祭文、客祭文等;祝文、祭文的体裁分:四六体、五言、七言、长短句等。祝文、祭文的内容与宗旨是:弘扬孝道文化,颂扬祖德,启迪后生,起到承先启后的作用。

吴氏宗祠祭祖仪式的第三项(三献)是讲书。古时是讲《孝道经》,由族中德高望重之长者,讲古代的二十四个孝子的故事。讲书这一项的范畴比较宽广,有向族人公布上一年族内发生的大事,如:上年族内娶进嫁出、生丁添口、死葬树碑、升官晋级、入学中举、上年族内的财经开支账目等。也有随时代讲一些时事,如民国初年我族就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但是吴氏宗祠祭祖仪式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个字,从古到今从未间断过。一个家族,一个国家要想兴旺发达,必须从教育着手,必须把“忠”、“孝”二字作为各行各业人才素质培训的重中之重。古人曰:“万恶淫为首,百善孝当先。”

吴氏宗祠的祭祖仪式内容丰富,哲理蕴涵深厚,非三言两语可阐述。

吴氏客家发展与辉煌

近年来,四川三台吴氏大宗祠族人在宗长吴维维等组织下,对祠堂进行培修、族谱进行续修的同时,放眼世界,加大对外交流。

▲代表四川绵阳市三台县客家人多次参加国际性的世界客属恳亲会:200411月在中国江西赣州召开的世界客属第19届恳亲大会;200510月中国四川成都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200610月在中国台湾台北市召开的世界客属第21届恳亲大会,与会期间,由世界客属总会会长、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吴伯雄先生亲自为三台县吴氏客家大宗祠题赠匾额《吴氏宗祠》。近几年,又组织吴氏代表团参加了陕西西安第22届、广东河源23届、广西北海24届、广东三明25届世界客属恳亲会。

▲代表本地客家人参加了三次国家级的移民与客家文化研讨会。①福建永安的“客研会”;②四川三台的客研会;③四川成都的客研会。2003915成功地接待了“四川移民与客家文化研讨会”的省市县领导和专家、学者,使该研讨会成为三台乃致整个绵阳地区第一个客家家族的隆重盛会。

20103月,隆重而热烈举办了具有客家文化韵味的中华吴氏第六届恳亲大会暨福建龙岩吴氏客家入川300周年庆典,接待省市县领导和海内外吴氏宗亲代表团和社会各界人士2000余人。 第六届中华吴氏恳亲会,成为了联络、沟通、凝聚、服务普天下吴氏族人的一个广阔平台,供来自五湖四海的吴氏族人心手相连,思亲忆旧、抒怀述志,增进友谊。同时,也为后来全国各地召开历届中华吴氏恳亲会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23月,成功举办了“三台县西平镇吴氏宗祠文物保护领导小组”授牌授印仪式,吴氏祭祖仪式被列为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会期间,世界客属总会会长、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先生又题匾“吴氏宗祠”。

2011年、2012年、2013年,组织四川各地吴氏宗亲代表组团到江西上粟、福建龙岩、泉州分别参加了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中华吴氏恳亲大会。

201111月、201311月,宗长吴维邦等代表四川客家人分别参加了香港举行第一届、菲律宾第二届世界吴氏恳亲大会。

 

族人奉献  世代难忘

吴鸿恩  [近现代]字春海,四川铜梁人,兴甫公派下十六世孙,木字集后裔。同治元年壬戌年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出身(本为钦点状元,金殿上同治帝提问时,“皋陶”[音:gāo yáo]误答为“陶皋[táo gāo]”,贬为进士),后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善诗工书,著有《春圃诗草》、《益州书画录续编》。主笔《福建龙岩吴氏八户谱》。至今四川三台吴氏大宗祠还收藏有吴鸿恩亲笔题的匾额:“掌云南道监察御史前翰林院编修,知广西平乐府事铜梁鸿恩敬题——敦睦堂”及墨迹楹联。



365比分网址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均来自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或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相关资料来源于报刊杂志网络信息录入:吴氏    责任编辑:365比分网址  | 我要投稿 
  • 上一篇信息:

  • 下一篇信息: 没有了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文章
    弘扬“至德”精神推进浙江吴氏发展
    浙江义乌大元:吴氏文化的底蕴与魅力
    吴清源祖居纪念碑亭在桐乡石门落成
    福建省安溪县尾厝吴氏宗祠“美盛堂”重
    广东新会古井镇文楼吴氏宗祠
    厦门海沧举办首届吴真人保生慈济养生节
    发表评论
    姓 名: * 验证码: *
    性 别: Msn:
    Email: QQ号:
    主 页:
    评 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评论
    内容:
  • 请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的评论 。
  • 用户需对自己在使用本站服务过程中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直接或间接导致的)。
  • 本站管理员有权保留或删除评论内容。
  • 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
  •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48小时信息排行榜
    48小时图文排行榜
    最新专题